张小龙在2016年年底抛出了“小程序”这个新物种,一个定位「用完即走」的新物种,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后续经历了探索期的唱衰声后,2018年它真正爆发了,这背后经历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下小程序仅有的2次数据披露:
第一次是2018.1.15,正逢小程序一周年,当时是58W个小程序、100W开发者,2300个第三方平台。
第二次披露数据是2018.7.11,100W个小程序、150W开发者、5000个第三方平台。
可以看到,这半年几乎约等于17年一整年的发展,各方都在加速入场。
再来看下功能迭代的历史:
▲收集于App Store中小程序相关的更新日志
▲小程序相关重要功能上线时间
从这些更新日志和功能迭代来看,微信在小程序的探索期一直围绕着“寻找用户场景”在做,唤起小程序的入口不断增加,特别在2017年的10月之前节奏更快。另外,其中标红的三点改动更加明确了「小程序」不是代替「公众号」,而是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对公众号的价值延伸,起到了与用户更进一步的「连接」作用。
甚至2018.6.20的公众号消息改成信息流,可以看成是公众号真正站到幕后的标志性之举,至此「内容」之外的场景都是小程序的主战场。
用「三级火箭论」回头去看,微信用免费的通讯工具,培养起了9E的需求侧用户,完成了「第一级火箭」的搭建。用免费的公众号培养起了2000W的供给侧商家和自媒体等,沉淀了用户的商业场景,完成了「第二级火箭」的构造。
现在的小程序越来越像是为了完成整个微信生态的商业闭环而生的「第三级火箭」,在这前2级火箭的巨大势能下,这闭环如果形成,腾讯可真的是“垄断”了。
供需两侧的两个大池之间的通道如果被小程序打通,形成闭环,能产生的结果是充满想象空间的。因为这不是简单的相加,它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新的价值。
题外话,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体系内的电商产业更进一步的侵占到阿里的地盘,阿里也在17年7月上线了支付宝小程序作为防守,并且做了个1688的微信小程序“体验一把”。阿里的电商虽是巨无霸,但本质还只是个「入口」,入口对用户来说是需要刻意去寻找的,不像微信的「连接」作用那么自然。
因为连接能使得到处都是小入口,让统一的大入口没有存在的价值,反之则不能。如果大大小小的中小商家包括线下实体店在微信的连接和“弹药(技术赋能)”支持下与阿里开战,有没有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既视感,阿里有多大胜算?
有个数据可以了解以下: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零售交易额71751亿,占到总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6%。可以推算出,2017年线下零售额达到将近30万亿,而2017年阿里的GMV是2万亿左右。
现在有一种说法,如今的互联网进入了「用户时间争夺战」的时代。
▲所组合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任何能节省用户时间的事物,从长远来说会越来越有价值。
那么小程序在这个方面目前展现的作用是:
线上:无需下载即可使用,授权即注册。大大降低了上手体验的时间成本。
线下:实体店线上化,实物数据化,服务自助化。比如:以前提供一项服务,需要人去做,现在一个小程序码就等于一项服务,一个小店的整体价值由多个小程序码共同组成,大大优化了线下实体店的运作效率和用户花费的时间成本。
总结一句:用小程序被寄希望于连接everything,节约每一个人的时间,以至节约整个社会的时间。
二、小程序的发展状况我们能用小程序做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2017年1月上线到现在,期间涌现出的爆款小程序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1. 匿名聊聊(2017年5月18日)首个刷屏小程序诞生,5个小时创造的1700万PV,但是随后由于《涉嫌诱导分享》被封。它除了是第一个爆款之外,还有另外一层重大意义,站在了当时普遍认为的「小程序流量来源于线下」观点的「对立面」,并取得了成功。
▲图片来源于匿名聊聊官方截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实用心理测试大全(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