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百度副总裁沈抖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百度小程序”,从此“小程序”成为了BAT全系标配的子产品线,也似乎正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在小程序的始发站“微信”当中,小程序的生存状况却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6月20日,微信在最新发布的版本中对微信订阅号进行的大改版,阅读方式从过去的“文件夹”变成了以时间顺序呈现的“内容流”,内容会以标题+图片的形式无差别的出现在订阅用户的内容界面中,让用户可以跳过“打开特定公众号”环节直接阅读文章。
在此之前,微信订阅号的打开率持续下滑,甚至连所谓的“头部账号”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在清博指数统计的数据中,微信千强账号自2017年7月起曾经出现过连续5个月的下滑;而即使在今年3月数据有所回暖,总量也自9月以来再也没有超过70亿。
所以微信为订阅号这次的大改版,显然有着鲜明的历史使命: 用重新定义订阅号交互逻辑的方式,激活失去的活跃度。
而从微信内部生态的数据变化来看,“订阅号”的“不得不变原因”几乎鲜明地指向了小程序的崛起。同样在6月,一个逻辑简单的“足迹地图”小程序在微信生态里拿下了1000万+的访问量;再往前数的2018年Q1季度,微信小游戏的火爆直接将小程序的月活跃用户规模推上了4亿。
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微信生态内的基本事实:订阅号活跃度下降一方面来自其本身存在的不足,而小程序的崛起从而引发的分流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当订阅号重新定义了他们与用户的交互方式,曾经基于“订阅号不足”而崛起的小程序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当订阅号再次成为了微信生态内的内容担当、玩法搭档,被反冲击的“小程序”又该做什么、做给谁?
理论上的小程序
两年前小程序刚刚上线内测的时候,张小龙曾经做过一个简短的“官方介绍”。
简单来说,按照张小龙的说法,小程序其实是“订阅号”逻辑在新场景的利用:当微信形成一个功能丰富的内部生态,人们就能省去漫无目的的寻找过程和繁琐的操作,进行更有效率地阅读,而这次他们更是大胆地把这个思路借鉴到手机应用上。
因此在订阅号成熟商业体系的背书下,小程序先天自带了很多“理论上”的优势 :
比如对于市场层面来说,由于小程序是基于微信整个WEB体系之下构建的子集,因此不会对手机存储空间和处理器性有过多的消耗,让影响使用体验的变量因素不再是“手机硬件配置”,而是相对用户可控的“网速”。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本身拥有的庞大用户群,本质上可以被看做已经完成账号体系搭建、用户画像整理、经历过完整生长过程的精准用户群,客观上缩短了每个新应用的获客路径,更适合用进行大众层面的推广。
而在产品开发层面的理论优势在于,在小程序诞生之前,互联网行业分别经历过手游创业的风口、APP创业的风口、Html5创业的风口。这些风口直接刺激了Javascript等变成语言的普及,开发水准和人才储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而使得一款新品从创意到市场落地的周期更短、调整空间更大、方式灵活。
但有多少理论上的优势,也就有多少理论上的劣势。比如“不吃硬件”的优势是以“微信内部生态”为基础的,但微信内部生态的主要场景是即时通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聊天”,而理论上太多生意不适合通过这么不正式的方式来完成,哪怕是你分享到我聊天界面里的程序也不行。
至于提高的产品开发“小快灵”,虽然一方面确实降低了创业者们的试错成本,但同时也很容易因为成本低廉,让微信内部平台充斥着大量“满足伪需求”的半成品或者网络垃圾,甚至还给别有用心的创业者留下了一定的纵容空间,比如今年1月曝出的“酒店拼房”、“共享床位”涉黄,以及在2月份永封的多达2000多个的违规小程序。
这些理论上的劣势也随时能够让小程序杀死自己,毕竟市场从来不是任何人的试错场所,也只会对结果负责。
真实中的小程序
进入真实应用场景的小程序,确实把很多优势和劣势留在了理论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