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篇的第一个原型故事,与你分享~
专题故事背景最近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在一个产品原型投入到开发之前,会有无数个想法成为陪跑者。这些想法有的因为资源不够而搁置,有的因为商业节奏不对调整了优先级,也有的因为过于异想天开而一笑了之,更有的因为在讨论会中被怒怼到直接流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点子和原型都是对新世界的一种假设,夹着无数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既然在自己手里无法实现,那就拿到市场上去摆摊儿上赏识者免费领走!这也就是这个专题的初心。
这些点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这些原型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具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原型故事-蜂巢群聊 1. 对骂群的诞生哲学这是开篇的第一个原型故事,起源于前一段时间爆火的对骂群。我也是一个对骂群的运营者。群因我而起,我传播群二维码的渠道只有朋友圈和我几个混的比较熟和一点也不熟悉的群聊。有意思的点就在这里出现了,开启骂战的时候,我发现基本全是我的同事再和我的前同事或者我的前前同事对骂,作为他们的一级人脉我是无法出口的,为了继续保持我端庄的形象只能端庄的坐着冷静的观察。
不过这一瞬间的火爆,是微信这个庞大帝国刻意隐藏的冲突,这个冲突背后蕴藏的无尽的力量,虽然抵不过微信的一道圣旨。
这个力量源于-熟人社交。微信月活10亿,日活9亿,抢夺了用户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少用户也因此被彻底捆绑而放弃其他陌生人社交的产品。这样,积攒已久的问题就出现了,每天可交流的永远是固定几类群体,同事,朋友,同学及家人。
我看个NBA比赛也只能在体育频道自嗨,随口在弹幕里喷两句,虽然满屏参与者,但是对于你一个单独个体来说,依然孤独。想找一群一起和我讨论詹姆斯下赛季去向的问题都没有,但是 实际上与你有相同个性和爱好需求的群体散布在这个世界上,你无法通过极简的方式去触碰 。当突然间有一个对骂群正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又有对这个话题做了充分准备的一大波群体,按耐已经的情绪终于要得到释放,自己又要重新做起了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不燃才怪!!
因为对骂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社交行为,所以在对骂群诞生拜把子兄弟,甚至找到终身伴侣都不稀奇。
2. 蜂巢群聊-性格社交的诞生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的原型设计想解决的问题就变的非常容易理解。“打破熟人社交,让更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可以直接对话”。我用一种群聊共享的方式去实现我的想法。
简单描述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平台上上传群聊并添加群聊介绍,提交后,需要平台进行审核,通过后会展示在相应的分类当中。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申请添加相应的群。
问题来了,什么场景下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呢?如果只像我上述对骂群那样的场景倒是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当然不仅如此!
场景=时间+地点+以下内容:想找到一起支持巴西队的粉丝群体,想找到一起支持王菊的粉丝群体
想找到京东优惠卷的分发的群,可以得到专属渠道优惠
想找到附近的户外爱好者一起出去穿越
想找到高中学生家长群,可以分享优质的学习资源
想找到英语爱好者的用户群
想找到区块链课程分享群
想找到PM招聘群,直接微信找人
想找到小程序“跳一跳”的玩家群,一起玩接力
·······
有人说了,你这个跟微博还有好多设计类APP有功能上的重合啊!还是那句话, 基于10亿用户的社交软件内做小程序,将用户和应用之间的耗能降低到极致,极简的社交方式是微信群聊的核心优势。
3. 初版原型 (1)蜂巢群聊小程序-首页热门的群聊分类+今日热点话题的“阅后即焚”的玩法,阅后即焚的玩法延续了对骂群的特质,但是每一个话题都新增倒计时,让讨论者在有限的时间集中讨论,并毫无顾虑,时间一到,群聊自动解散。
(2)我的用户每进一个群都需要消耗一个鸡腿(虚拟货币),增加进群门槛并以此控制同一个人加群的数量并通过做人任务的形式去实现用户增长。
(3)加群先阅读群资料,再决定是否入群,做到兴趣匹配。当然,加入群聊是个双向匹配的过程,群主也需要审核申请者的资料。
(4)分类明细逐渐提供更加细分的品类可供选择。
4. 简版分析 (1)解决的问题① 对于需求方:
信息不对称,用户无法快速找到微信群并辨别其质量,例:我作为一个家长想找一个高考资料共享群去哪里找?
难精准找到共同兴趣话题讨论的社群
② 对于供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