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小程序码,犹如一朵盛开的菊花。
2017 年四月,微信正式推出了小程序码。本文将为你剖析更多关于小程序码的技术细节。
小程序码的前世初见小程序码,犹如一朵盛开的菊花。
其实这种脑洞大开的异形码并非微信首创,Facebook、kik、snapchat 等公司都研发了自己体系的码。
从设计的图形上,我们把上述方案简单分成:
• 平面类 如 qrcode ,snapchart code
• 环状类 如 fb code,kik code,
考虑到专利风险,又要兼顾优雅美观,我们最终选择放射状作为我们的 base 方案,也就是最后面世的“菊花码”。
小程序码的构成小程序的 3 个“牛眼”用来定位,放射线条编码信息,这是一个大家都懂的原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程序码与 QRCode 类似,同样包含了定位区,编码信息区,元信息区等部分,除此以外,我们还加入了自定义 Logo 区,下面让我们来解剖一下小程序码。
如何生成一个小程序码”万丈高楼平地起“,那小程序码是如何一砖一瓦构建起来的呢?我们以一个实例来演示小程序码的生成 。
1 .定位点
定位点主要用于标记小程序码的大小及在图中的位置,与 QRCode 类似,我们采用了 3+1 的方案,3 个主定位点加一个辅助定位点。可以发现,定位点的对角连线交点刚好是码的圆心,3 个主定位点又刚好组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以上的特征,非常有利于定位识别。
2 .信息编码区
我们会把原始编码的字符串,转换成 01 的序列,再加入纠错码,得到最终 01 序列。我们只需要把 01 序列按一定的编码路径,填充到信息编码区的方格中即可(0 为白,1 为黑)。小程序在图案编码阶段,也是按点编码的的,并没有线的概念。
3 .掩码图案
填充好编码区之后,我们发现图案与设计稿大相径庭,并没有发射状线条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黑色点过于稀疏。所以我们还要做 mask,加上掩码图案。
mask 的原理其实就是拿一个掩码图案与原图做 XOR 操作,在解码阶段,再做一次 XOR 操作,两次 XOR 操作,我们得到了原始的数据区。
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预先设定了 32 种 mask 模板。在码生成阶段,会寻找一个最佳的 mask,让我们的黑白分布更具线条感。mask 完成后,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效果图。
4 .元信息区
前面我们提到,小程序码分为多个版本,每个版本有 4 个纠错 Level,同时 mask 阶段又有一个独特的 mask id。这些信息,我们称之为元信息,需要独立编码到图案中,并且本身具备纠错能力。
至此,我们已经把所有必不可少的信息写入到图案中,码本身已经是可识别的了。为了让整体更加美观,需要对内外圈再进行一些处理。
5 .轮廓填充区
为了凸显 logo 的形状,我们在内圈留了一些区域作为轮廓填充区。
6 .边缘补全区
最外圈也不带有编码信息,用于勾勒图案的轮廓,总体上我们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更突出图案更加圆的特点,但方案二可以让线条显得更加错落有致,也是我们的最终选择。
可扩展